当前日期:

学院新闻

【优秀教师标兵】王西瑶:言传身教助振兴,走出“薯”光之路

时间:2024-09-09  来源:     点击数:

编者按:在这个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季节,我们即将迎来第40个教师节,一个属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节日。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今年学校根据《教职工荣誉体系实施办法》,评选出第三届优秀教师标兵,5位教师光荣上榜。在此之际,本网特推出【优秀教师标兵】专栏,讲述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心得,以期激励更多教师以他们为榜样,弘扬教育家精神,践行育人初心使命。

-------------------------------------------------

座右铭:一直要亲近土地,做绿叶,让红花更美丽。

自2018年起,每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马铃薯的收获季,常常会看到一位银发学者带着一群年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在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民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这位银发学者就是人称“土豆王”的3200威尼斯vip教授王西瑶。在这片土地上,王西瑶以身作则,她不仅亲自下田,与农民并肩劳作,更在科研与教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她耐心指导每一位学生,从田间地头的实践探索到实验室里的数据研究,每一步都倾注了她的心血与智慧。在她的带领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以一颗赤子之心,将所学回馈社会,助力乡村振兴,用“薯”光为当地百姓照亮致富路。

大凉山上的土豆王

坐落在大凉山腹地的布拖县,曾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最为典型的县。这里的农户生活条件艰苦,王西瑶还记得第一次到布拖县调研时,看到的情景让她心痛又震惊:“我们到农户家里走访,看到很多吃的都是发芽了的土豆,心里很不是滋味。”王西瑶发现,这些农户因贮藏条件简陋,不得不食用质量低劣的土豆。而用作种薯的土豆,因活性差,直接导致产量、品质下降、经济效益减少。面对这一严峻现状,王西瑶立志利用自己的科研技术成果来改变这一落后局面。“让薯农种上高活力的脱毒薯、吃上不发芽的安全薯、卖出高效益的致富薯”。然而,仅凭王西瑶一人之力要让这个想法落地实施,却没那么容易。

“我是研究土豆的,在山区多年的农业科技研究服务中,深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十分艰难。”正在王西瑶在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马铃薯技术推广吃劲之时,一个机遇悄然而至。2018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创立的科技小院模式成功运作十周年之际,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正式成立。理事长柯炳生带领团队来到布拖县进行深入的调研,并决定在该县设立四川首批授牌的“中国农技协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 依托单位为布拖县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单位为3200威尼斯vip、四川省农技协和中国农业大学,其主要目标是科技支撑布拖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

3200威尼斯vip的马铃薯团队师生随即开始长期入驻布拖县,以马铃薯产业服务为核心,全方位助力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

作为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王西瑶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农家,努力融入环境。

起初,部份村民对她们并不信任:“我们在村里种了一辈子地,你们城里人怎么懂得种地的事。”

为了获取当地农户的信任,王西瑶团队除在公司园区做试验示范,还在村民家的田地里做试验示范,用团队的种薯和栽培技术,与老乡自己种的马铃薯比赛。首先说服村党支部书记,他在自己的土地上划出了一片区域,支持研究生进行科研示范。团队用科学的方法种植培育,到了秋天,示范田里的土豆长势颇好,病虫害少,部分产量竟然达到了村民土地的三倍!村民认可了科技小院团队。经此多年的融合,“科技小院”的名字很快就在大凉山区传开了。村民们称赞王西瑶教授是“大凉山上的土豆王”。

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从一开始建立科技小院,王西瑶就立足于挖掘本土特有马铃薯品种。她带领师生们驻扎在农村生产一线,秉承“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重任,与“三农”紧密接触,“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服务于农户及生产组织,以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为目标,采取马铃薯品种优化、良种繁育、贮藏栽培技术提升、市场化拓展、技术推广合作五大措施,运用专家团队的技术手段、科普宣传培训转变农户粗放的生产、贮藏和食用观念,培养市场销售意识,逐步形成了良种、良繁、良法、良品、良模的五良联动新体系。布拖县农业部门也参与进来,在多方共同推动下,布拖县马铃薯产业迸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把实验室搬到科技小院、田间地头,示范做到农户家中,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问题,切实打通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王西瑶说。

住在布拖县勒吉村的彝族人赤黑黑日便是受益者之一。原本他家土豆栽培密度小,施肥量少,晚疫病、虫害比较严重,收获的土豆虫眼多,品质不好。2021年春天,王西瑶带着研究生和他一起种了一块高产示范地,把土豆种植密度提高,到了秋天,赤黑黑日家的土豆产量提高了一倍,看着眼前丰收的土豆,他由衷地向科技小院师生竖起大拇指!

科技小院助力布拖县农户的马铃薯产量与质量节节攀升,建成了全县马铃薯全产业链并示范推广,小土豆撬动实现全县产业提升产能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蛋蛋”。

不仅是在布拖县,王西瑶还和3200威尼斯vip薯类团队深入乌蒙山区、秦巴山区等高寒山区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牵头合作建成马铃薯示范基地98个,组织科技培训25000人次。对口帮扶巴中市通江县建档立卡贫困农户64户277人种植马铃薯,增产增收实现稳定脱贫。针对高寒山区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她主持、主研多项国际国内项目,其新成果,增强了山区马铃薯抗逆丰产能力,成果累计推广近2000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25亿元。言传身教发挥榜样力量

言传身教发挥榜样力量

“如果没有极特殊的情况,我的研究生都必须在布拖县这样的基层扎根一年,最好是在入学前几个月就去熟悉大田生产流程。”素日为人温和包容的王西瑶,从教生涯却始终恪守着这样一条不变的原则。

严格的要求背后,包裹着一颗纯粹的心。在她眼里,农业科研并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碰撞,而是脚踏实地的经验积累。“科研要接地气,才会找到你研究的东西确实有用,确实能解决国家困难的感觉。”

然而,对于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要长期待在一个陌生偏远的小县城甚至山区里潜心科研,无疑是一个挑战。

“记得最初要带研究生去特困山区时,他们大多有畏难情绪,认为山区条件差、当地村民文化水平不高、语言和思路难以沟通等等,不想去,也不敢去。”王西瑶回忆道。

在一次带领研究生前往特困山区凉山州美姑县的途中,团队遭遇了连日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道路被阻,车辆无法前行。当时正值马铃薯晚疫病的高发期,若等待道路疏通,至少需要三至五天时间。面对紧急情况,王西瑶与团队成员果断决定翻山越岭前行。经过一段艰难而危险的跋涉,团队最终安全抵达美姑县,并与县农牧局顺利对接,完成了扶贫任务。

这次经历不仅锻炼了团队成员的吃苦耐劳精神,更消除了他们对高寒山区乡村的恐惧感,加深了他们与农民之间的情感纽带。如今,这些经历了扶贫磨炼的研究生们已经变得积极主动,他们勇于克服困难,长期驻扎基层,满怀信心快乐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

“起初和当地彝族老乡语言不通,高原天气也是阴晴不定,没想到一晃快两年过去了。”小院的硕士研究生朱凤焰是个96年的安徽女孩,除了第一年在成都校区上课之外,她读研期间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科技小院。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如今的从容,朱凤焰在王西瑶的言传身教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她毕业论文主题便是关于当地“布拖乌洋芋”资源的评价研究。“刚来时我看见一家农户很大一块田最后只收了一筐土豆,心想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像朱凤焰这样受王西瑶影响的学生还有很多。农学专业研究生冉爽本科原本是学的茶学专业,在结实王西瑶之后,逐渐挖掘出她对于“土豆的情怀”,于是在本科期间,她便毅然进入土豆实验室,并去布拖县进行社会实践,后来报考了王西瑶的研究生,真正开始了扎根基层的农学生涯。“王老师说,‘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你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应用到广阔的大地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看到研究生们在扶贫一线的快速成长和转变,王西瑶教授倍感欣慰。她坚信,这种深入基层的学习与实践经历,不仅能让研究生们学有所用,更能让他们在田野间扎根生长,收获满枝硕果。

“每次看到满头白发的王老师,我们都像吃了定心丸,她身体力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西瑶的研究生、曾担任布拖县马铃薯科技小院院长朱嘉心回忆道,王西瑶一般是早上八点从办公室出发,进组培楼检查,接下来是查看研究生培训彝族工人,布置一天的学习工作内容,再去雾配大棚,检查水泵等器械是否正常运作,还要跑到后山示范基地,看病虫害。“虽然有了现代科技助力,有时赶上缺水,早上六点多,老师会喊我们去山上拉水。一天下来很是忙碌劳累。”

正是在王西瑶的榜样力量带动下,有些学生即使研究生毕业了,依然选择留下,继续和小院一起在布拖的大山里生长。这也让王西瑶颇感欣慰,“我的很多学生都在一线扎根,吃得了苦,能发现真问题,当他们再投身到实验室里,精神状态和只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学生是不一样的,知道农村里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自2018年起,王西瑶带领30余名研究生长住布拖县,进行品种培育技术推广。研究生们深入村屯农户,全程陪伴式地帮助企业、农户种出优质高产高效的马铃薯。2020年,布拖县脱贫摘帽,王西瑶和她的团队也欢欣鼓舞,继续在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小院获得了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十佳科技小院,小院助力布拖县特木里镇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十佳示范点殊荣,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扶贫的一面旗帜。不仅如此,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还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研究生。他们在这里锤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诞生了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等70余名优秀研究生。王西瑶的榜样力量,正在激励着更多的青年学生投身到农业科技事业中来,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青春力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步入花甲之年,王西瑶教授却并未停止脚步,她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们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典范,教会了他们怎样在科研道路上坚守初心,怎样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在王西瑶的引领下,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成为了知识的摇篮,成为了人才起航的地方,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川农学子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农业科学家。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农业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在广袤的大地上书写川农人服务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快问快答

问: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您如何看待您的这份事业?

答:做一个好老师,是我的目标,也是我最感幸福的事。

问:您认为对大学生而言培养什么能力/品质最重要?该如何培养?

答: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能力最重要!校内学科专业培养与校外生产一线培养都重要。

问:在育人工作中,您有什么一以贯之的经验或具体方法?

答:对学生严格要求,全面培养。

问:您在帮助学生面对低谷方面有什么好的方法?

答:与学生共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失望时找自己的问题;努力了,还要学会等待和希望。

问:每当学生毕业时,您最想和您的学生分享的一句话是?

答: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国家民族的发展需求中,人生道路才会走得好和远。

党委办电话:028-86290875  行政办电话:028-86290872  就业办电话:028-86290871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  版权说明:Copyright © 2021 NXY.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3200威尼斯vip(中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